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。于每年公历8月22-24日交节。
历史渊源
处暑,即为“出暑”,是炎热离开的意思。处暑节气过后,气温逐步走低的趋势进一步明显。
处暑节气后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,各地的暴雨总趋势减弱。
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,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,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,要注意预防"秋燥"。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,少吃辛辣、多增加酸性食物,以加强肝脏功能。
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,如吃鸭子、放河灯、开渔节、煎药茶等。

气象变化
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。炎热的酷暑已渐消退,虽暑气呈退减趋势,气温不会异峰突起,但此期间仍然会出现短期回热天气,并未开始凉爽,真正开始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。
农事活动
处暑,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。处暑以后,气温日夜差别增大,由于夜寒昼暖,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储存,因而庄稼成熟很快。“处暑和田连夜变”“处暑三日无肯谷”“处暑三朝稻有孕”“处暑满田黄,家家修廪仓”等,都说明处暑节气后,作物很快要收获了。
8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。那么,处暑时节如何养生呢?
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六点:
1.春捂秋冻
必发365一些奖金_预付365商城下载_最佳娱乐365bet娱乐场下载
“春捂秋冻”是古人根据春秋两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着方面的养生原则,但在现实生活中,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。“秋冻”还要因人而异,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、代谢功能下降、血液循环减慢,既怕冷又怕热,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,更应及时增减衣服。
2.预防秋燥
处暑后,天气逐渐变得干燥,易产生鼻燥咽干、咳嗽少痰、手脚心热等,此时例如支气管扩张、肺结核等疾病容易复发或者加重。因此,此节气宜选灸大椎、肾俞、肺俞、风门、太溪穴、神阙等穴以滋阴润燥。
3.精神调养
处暑时节宜“静心养性”,切忌情绪大起大落,平常可多听音乐、练习书法、钓鱼等安神定志的活动。
4.起居调养
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。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,尤其是睡眠要充足,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,因为只有这样,才能适应“秋乏”。
5.饮食调养
“处暑”期间,气候逐渐干燥,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,避免燥邪伤害。少摄取辛辣、多增加酸性食物,以加强肝脏功能。
6.运动调养
处暑时节,秋高气爽,可以根据自身情况,适当进行一些如登山、慢跑、郊游等户外活动。秋季养生不能离开“收、养”这一原则,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。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,即运动量不宜过大,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。尤其是体质虚弱者,以防出汗过多,阳气耗损。

编辑:晨阳 李娜 责编:张凡 审核:刘鑫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