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,我国城乡绿化水平持续提升,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个人修养也应水涨船高、齐头并进。
文明其表,制度其里。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,既需要春风化雨的涵养润泽,也离不开制度化的刚性约束。
再好吃的菜品,点餐取餐也不过量;碰到再特殊的情况,也不以“机闹”“路怒”的形式宣泄……近年来,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,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自我的同时也学会照顾他人,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习惯于思考公共利益。这样的文明举止,正是我们社会的亮丽底色。
“阳春布德泽,万物生光辉。”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,人们纷纷走出家门,与和风拥抱、与繁花合影,感受春天的气息。但在一些公园里,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场景:有的游客为了采摘野菜,把蒲公英整根拔去;刚刚开花的二月兰被掐尖,荠菜、马齿苋更是“在劫难逃”;他们用手揪、用刀削、用钥匙挖,弄得土坑遍地、一片狼藉。虽说一些地方有春季“食野”的风俗,但真正的“春色可餐”,不是追求口腹之欲,更不应以破坏公共文明、损害公共利益为代价。
公园姓“公”,不是自家菜地。暂且不说园中野菜有被农药喷洒、重金属污染的风险,自行采摘食用存在一定的健康隐患,单是公园草坪作为绿化景观这一条,就不容个人随意破坏。此外,公园绿地及其产出属于公共资源,也不容许私自占有。近年来,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,我国城乡绿化水平持续提升,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。对许多居民来说,不必长途跋涉、自驾远行,也能在家门口感受到“头上飞鸟、林下鸣虫”的自然之美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个人修养也应水涨船高、齐头并进。如果一些人罔顾警示内容,私挖乱采、破坏环境,模糊“公”与“私”的界限,只能说明他们的公共文明意识还存在着“欠费”与短板。
也有人辩解,精心修饰的花草、人工种植的林木理应保护,但拔野菜无伤大雅。这样的说法并不能为“私采滥挖”提供合理化支持。事实上,野花野草的生态功能同样不可小觑,它们何尝不是绿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?这也启示我们,现代社会的公共空间在不断拓展、生活场景愈发多样,“无心之失”甚至“好心办坏事”的可能性也在增加。例如,一句“待人以礼”的简单要求,对应着商务礼仪、外事礼仪、服务礼仪等复杂知识。如果不去努力学习掌握,那么在面对音乐会上能否于乐章间鼓掌、观看体育比赛过程中何时喝彩等问题时,就很容易失礼。从主观上增进文明意识,多学习文明礼仪知识,不断提高道德实践能力,才能做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。
当然,真正可怕的不是“不知而犯”,而是“明知故犯”。生活中,少数人权利意识高涨,但规则意识“跟不上趟”,只遵守于己有利的规定;个别人把维护公德看做愚蠢迂腐,认为“钻空子”是一种聪明。事实上,规则不是权宜之计,文明更不是“精致利己”。向上的力量、向善的力量,根源于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、守道德的生活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,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,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、道德情感,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。携手播撒文明的种子,共同凝聚文明的共识,才能让更多人聆听到内心中的“道德律令”。
文明其表,制度其里。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,既需要春风化雨的涵养润泽,也离不开制度化的刚性约束。这一方面需要织密织牢制度之网,让公共行为有规可依;另一方面则要用好执法的手段,提高不文明行为的代价。比如,关于公园能否采摘野菜,有关部门早已出台过规定,但此类行为屡禁不绝,归根结底还是落实出了问题。现实中,无论是招募公共文明引导员,还是开设“黑名单”制度,种种创新举措的出台,就是为了让纸上的规章立起来。制止不文明行为,用制度扞卫文明,这是绝大多数人所乐见的。
岁月不居、时节如流,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化,但不变的是对文明的期许。每个人加强道德自律,自觉守护公共文明的大环境,文明的甘泉才能滋润更多人的心田。(石 羚)
责任编辑:王欣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