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歌声的力量 基层文艺百团风采(四)
载歌载舞颂复兴

记者 孙文茹
在鲅鱼圈区活跃着一群朝气蓬勃的队伍:他们来自不同行业,因喜欢艺术而组建起大大小小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团队,扎根基层,类别丰富。各团队队员发挥特长,创作出一批具有文化内涵、审美品位、深受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,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注入新的活力。
歌传万里
倡导团结、和谐的团队精神,坚持严谨、科学、系统的合唱理念,在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,逐渐成长为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混声合唱团。这个团队就是成立于2017年7月的鲅鱼圈区文化志愿者合唱团。
说起团队成立的故事,队员姜佐学说:“我平时就喜欢唱歌,后来在刘淑芳的带领下,30多名合唱爱好者通过努力,逐步将合唱团组建起来。日常生活中,我们坚持排练、参加各种文化演出活动,以演出带动合唱团训练,极大促进了团队发展。6年来,在老师们耐心的指导下,我们从一句句练习、一段段合拍,到每一个音符、每一个乐句、每一丝气息、每一种表情进行不断训练,团队演唱水平有了很大变化,从开始的简单合唱,到如今的不仅可以演唱四声部合唱作品,还能熟练地把握六声部、八声部合唱作品,并且能在无伴奏的情况下合唱《鸿雁》,尤其是对八声部合唱作品《天路》的演唱,更是游刃有余。”
2020年初,团队参加了战疫情全国百家合唱团线上展演。2021年6月,参加了我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老年合唱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。
梦想与努力碰撞,合唱团是共同的载体,快乐和执着是暖心的主旋律。现在,该合唱团已有队员60多人。在团长刘淑芳的带领下,合唱团正向着更专业、更成熟的合唱领域迈进。

老有所乐
每到傍晚,鲅鱼圈区红海河畔总会响起美妙动人的歌声,这歌声来自红海河组合。该组合成立于2016年,现有队员9人,平均年龄62岁。他们以混声合唱为主,分高,中,低多个声部,演唱曲目多为中外名曲和弘扬主旋律的歌曲,经过二度创作和改编,形成独有的风格。数年来,队员们经刻苦训练,取得一定成绩,多次参加鲅鱼圈区春节联欢晚会、广场文化月以及重大节假日演出,登上了辽宁电视台“百姓大舞台”,2019年参加了全国“老了那又怎么样”才艺大赛并获得季军。几年来,红海河组合多次深入基层慰问演出,受到社会普遍赞誉。
说起组合名字的由来,队员高德君说:“夏天傍晚,我们时常在鲅鱼圈区红海河畔唱歌,所以就起名‘红海河组合’。”
“在红海河组合里,每个人都有一段‘传奇’的经历。”高德君说,老杨(杨优利)主要负责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。为使各个声部都有完美的声音展现,老杨就反复听、反复记并加入悦耳的和声,一创作起来就常常忙到深夜。他是个腰脱患者,因工作劳累,犯起病来疼得直咧嘴。其他队员唐玉琴、许彦茹、孙丽华大姐,都患有一些基础性疾病。但是,一说到唱歌,个个跟换了人似的,浑身充满了激情和力量。
唐玉琴说:“作为组合的灵魂人物高德君,每天都要推着几十斤重的音响来到排练场,排练结束后还要推回家充电。多年来,麦克风电池从来没用我们掏钱买过。大家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风雨不误,就是为了把歌唱好。”
“红海河组合是我们的家,我们像爱护眼睛那样爱护他,愿意在这里度过美好的晚年时光。”队员们笑着说。

绚丽多姿
“太开心了,每天可以和姐妹们一块儿表演,心里感觉自己就像个明星!”鲅鱼圈区文化馆舞蹈队编导满翠兰开心地说。
“舞蹈队2010年成立至今,共编演了舞蹈近70个。其中《母爱悠悠》《美丽的鲅鱼圈》《茉莉花》《欢欢喜喜过大年》《欢聚一堂》等作品内容新颖、形式多样,深受市民欢迎。”满翠兰说。该舞蹈队先后代表鲅鱼圈区、必发365一些奖金_预付365商城下载_最佳娱乐365bet娱乐场下载市参加各类舞蹈大赛,舞蹈《珠光笛音》获市舞蹈大赛一等奖,《那片海》获辽宁省群众舞蹈大赛一等奖,《花杆舞》获辽宁省农民舞蹈大赛一等奖。
“回忆团队走过的岁月,有好多感人的故事。”团长李晓明说,江兰大姐是舞蹈队主力队员,儿子结婚后在辽阳生活。2021年,儿媳妇怀孕,特别希望婆婆前去照顾。当时为了赶排一个参加重大活动的舞蹈,江大姐最终选择留在舞蹈队,每天按时前来排练。舞蹈队编导满翠兰今年70岁,她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,认真组织大家排练,有时候甚至带病坚持排练、指导。“正是因为队员们有着强烈的集体责任感、荣誉感,才有了我们今天取得的成绩。”
目前,舞蹈队正在组织编排舞蹈《我和我的祖国》《歌唱祖国》《复兴之路》。满翠兰说,虽然时间紧、压力大,但享受美好生活,为繁荣文艺作出贡献,是她们的动力之源。

演绎生活
在鲅鱼圈区王爱忠皮影艺术中心,每天与王爱忠为伍的,是一张张小小的“驴皮影”。锣鼓声中,他手中的皮影上下翻飞,仿佛在那白色幕布上活了起来。该中心成立于2012年,代表作品有《鲅鱼公主》《夫妻环保情》《大象学校》等。
皮影戏始于两汉,兴于唐,盛于清,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。王爱忠师承林世敏(盖州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),多年来学习皮影制作、雕刻、着色及操影、演唱,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。
“我不仅想通过表演给大家带来欢笑,也想让大家了解到这门艺术的台前幕后。”王爱忠说,近些年在走访大连、锦州、凌源乃至甘肃环县、陕西定边的皮影艺人的过程中,他收获了很多。比如影人的雕刻吸取了多家精华,使得雕刻更加细腻,表情更加生动,人物、动物会眨眼,会动嘴。布景上加入现代科技,如烟雾、灯光等。操影上则把手上的技艺和内心的情感相结合,为影人注入了灵魂。唱腔上做到字正腔圆地演唱,让观众听得一清二楚。
王爱忠创作的作品里,都让一个故事既有现代元素又不失传统韵味。“之所以这么做,是想让年轻人通过现代元素,更加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好。”王爱忠说,我们必须把这古老灿烂的文化传承下去。
如今,王爱忠经常走进校园,为学生们讲解皮影戏表演,还到社区义务演出,为的是让更多人走近皮影戏,了解皮影戏,爱上皮影戏。